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章我们也常常的引用,学习圣贤教育,这章教给我们应该存有什麽样的心态。我们来先看朱熹朱夫子的《四书集注》,他说,「三人同行」,这三个人一起走,「其一我也」,一个是我,「彼二人者」,另外两个人,「一善一恶」,就是一个是善人、一个是恶人,「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这个意思讲得很明白,三个人在一起,一个善人、一个恶人,我跟他们在一起。我跟那个善人学,学了以后发现自己比不上善人的,证明我自己有恶,我要改掉,然后向善人看齐了,这叫从其善;如果看到恶人身上的毛病,反观自己,看看我自己有没有,如果我有,我自己要改其恶。这个其不是讲别人,是讲自己,通过改自己的毛病,改恶修善,来感化那个恶人。这两个人,善人和恶人,不都是我的老师吗?一个给我做榜样,让我效法;一个让我反省,看看有没有这个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都对我有教育的恩德,我要感恩他们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上不外乎就是这两类人,善人和恶人。善人和恶人都是对我这个标准而言的,一类人比我善,一类人比我恶。肯定,任何两个人,都能够找出比较善的人和比较恶的人。即使是我自己已经很善了,但是善的并不圆满,不圆满的地方还是需要改正,所以永远可以有向别人学习的地方,因此能够学而不厌。
底下朱子又引「尹氏」,就是宋朝的大儒尹焞(字彦明),尹彦明的话。他是程颐的弟子,程颐,二程兄弟,是朱熹的私淑老师,理学的奠基人。尹彦明这里说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他引用了《论语》另外一章的话,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个贤就是善、不贤就是恶,这里讲到的贤和不贤也是一样,跟善人和恶人相对应。实际上,即使是在一个人身上,我们也能找到贤与不贤,也能找到善与恶。所以把它解释成两个人,还是有侷限,应该是解释成善的方面和恶的方面。即使一个人身上,他有善的优点,我们要效法;他有不好的,我们反观内省,看看自己有没有,有就改。所以善和恶、贤与不贤,可以就两个不同的人来讲,也可以就同一个人不同的优缺点来讲;也能够引申为任何事当中,善事、恶事(不一定就人而言),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这个包含的范围就广了。原则都是一样,都是用这个方法,见贤思齐,就是向他们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所以「善恶皆我之师」,两方面都是我的老师,我无论遇到善的还是恶的境界,我都能够提升,所以「进善其有穷乎?」这样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而且是很快速的。
这是善学,孔子讲好学,这就是好学,他懂得学,什麽样的境界来,他都是提升。不善学的人,他什麽心态?见到善的,自己还不服气,「有什麽了不起?」他不是学习,而是嫉妒,而是自己在那里分别高下;见到恶的,他看不起,他在心中贬低对方,甚至讨厌对方,「如果他对我有伤害的话,我就怨恨对方」。你看,善的、恶的都使我堕落,这样子就不善学。所以,进步还是退步,全看你的心态。夫子在这里教育我们,待人处事接物应该用什麽心?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样的心态,你能成圣成贤;否则将永远堕在凡夫窠臼,沉沦在凡夫境界里头,你不能够提升。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