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这是讲夫子的四门教育,文、行、忠、信这四科。根据《雪公讲要》,他引《皇疏》,皇侃的《论语义疏》说到,「李充曰」,他又引李充的话,「其典籍辞义谓之文」。什麽叫『文』?典籍,经典里头这些言辞、这些义理,就叫文;「孝悌恭睦谓之『行』」,行是行为,经典所载的这些义理你要落实到行为上,叫孝悌恭睦,恭是恭敬,睦是和睦;「为人臣则『忠』」,忠是讲做人臣子要尽忠;「与朋友交则『信』」,跟朋友交往讲信义。所以这里行是孝悌,后面又讲忠信,孝悌忠信都是指行,是德行,八德里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文行忠信属于教育最基础的,最先要教的。「故以文发其蒙」,蒙是童蒙,还没学,这个蒙不一定就年龄上讲是对小孩,当然小孩也属于蒙,现在我们大人也没学过,也属于蒙,现在从头开始学。怎麽学?先学经典,学文。「行以积其德」,学了之后,关键要去力行,就是修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要落实八德。「忠以立其节」,忠是忠心,你看心上有个中字,就是心不偏不倚,尽自己本分。朱子解释忠字,叫「尽己之谓忠」,就是尽心尽力,心真诚、恭敬,这都是指忠。立其节,节是他的节操,靠忠字立起来。「信以全其终」,全其终就是保全所学的、所行的忠义德行,一直终身不改变,这叫信。这样解释文行忠信,他是分开四个方面来讲。
底下又引王伯厚,这是宋朝的大儒,他撰写了《三字经》。王伯厚《困学纪闻》,这是他的一部着作,里面讲「四教以文为先,自博而约;四科以文为后,自本而末」。这里讲四教,《论语》后面有一章又讲到四科。四科是什麽?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语,第三是政事,第四是文学,这是孔门四科,教育的四个项目。它的排列,第一是排德行,第二言语,第三政事,政事是你学一门技艺,可以为国家、为人民效力,最后才讲学文,所以文为后。四教是以文为先,你看这个排列不一样,道理是什麽?讲四教,是自博而约,先广博,文是讲经典,经典里面所记载的是很广博的,慢慢的收拢,把它概括,约就是简约。所以文行忠信,讲到忠信就很简约,非常集中的讲德行。你看夫子强调,要成就圣人,基础就在忠信。他曾经讲过一句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是十家人住在一起的一个社区,肯定能找到像夫子一样忠信的人。忠信是品德,这是成圣人的基础,这是根,根在忠信。但是光有根还不够,还要加上好学。其他人没有孔子好学,所以没办法像孔子一样成为圣人。孔子成为圣人,因为他有忠信的根,而且能好学。好学学什麽?学文、学经典,而且学了之后能行,所以文和行是讲他好学,忠信是讲他德的根,这样我们就比较明瞭了。这是孔子四教,也就是要扎根教育,加上一门深入,要好学。我们恩师现在给我们的这个教育也是一样,首先扎根,扎德行的根,用三个根来扎,儒的根是《弟子规》,道的根是《太上感应篇》,佛的根是《十善业道经》,这是什麽?让我们成为一个忠信之人,忠信代表德行,当然里面也含有孝悌。然后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在经典上用功,这是文、行,用功重在落实,这就能够成就圣人了。这是讲四教,它这个排列方法有它的道理。
后面四科讲的是「以文为后,自本而末」,本是根本,末是枝末,就像一棵树,根本要深厚,枝末才能繁茂。什麽是根本?德行是根本,也就是说三个根要扎得牢,你这个树才有繁茂的枝叶花果。我们恩师讲,儒释道三家有根本、也有枝末,儒家根本在《弟子规》,枝末是四书五经十三经,这是枝末。枝末是长在外面的,很容易看到,也很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根本,枝末不能长久,那是虚的,很快就死了。就像瓶花,没有根的瓶花,插在玻璃瓶里头的,没有几天就枯萎了。所以必须要有本才能够使枝末长久,本要是深厚,枝末才繁茂。道家的本在于《太上感应篇》,教因果,枝末是《道德经》,《道德经》是长在上面的;佛家的根是《十善业道经》、是五戒,然后上面才会有大乘佛法。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侧重点不同,都讲得好。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