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夫子感叹。根据「雪公讲义」里面所讲到的,这里讲的『圣人』、『君子』和『善人』以及『有恒者』,都是对于天子、诸侯这些当政者而言;而《朱子集注》把范围扩展了,统指,这个意思也很好。从这里我们关键是学《论语》反求诸己,自己要志在做圣人。做圣人,必须先得做一个君子,如果君子都做不到,圣人是根本不可能;要做一个善人,必须先做个有恒者,就是你要有恒心,能够锲而不舍、恒常的来求道,这才是有恒者。想做一个有恒者,夫子在这里给我们提出,要注意三个方面,『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这三个就很难成为有恒者。根据《朱子集注》里面的解释,说这三点都是虚夸、浮躁,本来无,充作有;本来是虚的,充作盈,俗话讲的打肿脸充胖子那一类人;本来是贫穷(约是贫穷),或者是舍不得布施的,他就充作很豪爽,泰也有骄奢的意思。这些都是虚夸的行为,华而不实,有这类行为就不可能有常,为什麽?因为他心中对于名闻利养放不下。他为什麽要虚夸?因为他希望有名利,希望别人讚叹,希望别人恭敬他,这是属于心中有欺诈,口里就会讲妄语、身体就会造作妄为。他不是从真实心中去求道、去成就自己的人品,而是做一个幌子出来,做给人家看的,心不真,就不可能有恒。
在战国时期有一位道家的修行人叫列子,他是跟老子、跟庄子几乎是齐名的一位道家代表人物。江谦先生补注里头有引用过《列子》,《列子》里面有一些着名的文章我们也读过,譬如说「杞人忧天」、「愚公移山」,这些都是出自于《列子》。他是郑国人,也就是现在河南郑州人。他学道发心很真,崇尚清净无为,一生就致力于道德学问。他不想出来做官,不求名、不求利,真正是隐居修道。他在郑国隐居了四十年,一生就是自己学道,然后着书。他的这些着作蒐集在《列子》里头,总共有二十篇,十多万字,有一些失传了。相传他道行很高,可以乘风而行,就是飞,可以乘风来飞行。后来唐朝玄宗皇帝(李隆基),他学道,他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因为他是能乘风飞翔,所以叫冲虚真人,因此列子的着作也称为《冲虚经》。列子真正跟颜回一样,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心胸很豁达,真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家里虽然很贫穷,甚至吃不上饭,自己饿得也面黄肌瘦的,妻子、儿女也都跟着他过着这样清贫的生活,但是他一直都是非常的泰然,还是坚持修道。
当时郑国的宰相叫子阳,有人对子阳说,列子是个修行人,你最好资助一下他,供养供养他。子阳这个人是好名的,他也很乐意做好事,但是想做一个出名的好事,于是他就派人给列子送了十车的粮食来供养他。列子再三的致谢,但是不肯收受粮食,把这个粮食退回去了。他妻子就埋怨说,「我听说修道的人,妻儿都很快乐,我们却跟着你挨饿。现在宰相送粮食给你,你怎麽不接受?我们怎麽这麽命苦!」妻儿都有埋怨了。列子就笑着对她说,「子阳并不真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就想博一个好名声才送粮食给我的。说不定如果我接受了,以后他还听别人的话会怪罪我的,所以我不能接受」。结果,果然一年之后郑国发生了变乱,子阳也因此在政乱当中被杀了,许多他的党羽也被株连,唯有列子安然无恙,因为他当时没有收受子阳的粮食,没有瓜葛,所以不受其害,没有受牵连。
我们看到列子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真的他是一个有恒者,他心里绝不沾染名闻利养。名闻利养是修道人的大障碍,心只要有名闻利养,他的心一定是心浮气躁,不可能安定下来学道、修道,他就会有务外的心理、有攀缘的心理,这种心理就是「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所以修道,关键是在自己真实心中作去,人家知与不知都无妨。我们修道不是为别人看到,不是为别人讚叹我,更不图名闻利养,这个心才是真实。而如果能够真正像列子那样清净修学,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定此生有大成就,这个成就是这一生自己成圣人。成就之后,要看跟世间有没有缘分,有缘分,别人请我们出来,我们再出来;人家不请,依然像列子一样隐居,着书立说,或者是教养后代,带几个弟子出来能够有传承,这就很好。能不能够成名、能不能够利益大众,这个我们不需要自己去筹划,不用主动攀缘,一切就是随缘。你看这个心多清净!只有这种清净心才能入道。这个是恒心,一直坚持这种心,你有恒,最后你就是善人,你就是圣人。贵在坚持,不是我今天明白了,今天就把它放下,过几天境界现前、诱惑来了又心动,又跟着缘去,那就不叫有恒。
文章摘录自《四书研习报告——论语》钟茂森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