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老师解读: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就是当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别人侮辱我们,或者别人伤害我们,我们都不愿意别人这样对待我们。那我们同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不应该去伤害、不应该去批评、不应该去指责他人,用这一分心去体谅别人。
干隆皇帝有一个联璧里面提到「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爱他的媳妇;「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这一句对联也很有人生的哲理,给我们很大的省思。我们看第一句,愿天下翁姑,是指公公婆婆,因为千古有一个比较难解开的矛盾,叫婆媳之争。这个婆媳之争因为没有读过《弟子规》,「将加人,先问己」,因为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所以可以用三分爱女儿的这种情对媳妇,那相信绝对不会跟媳妇有冲突。其实这人真的是很奇怪,比方说妈妈很气她先生很懒惰,都不做家事也不帮忙。她生不生气?她很气!但是她也跟她儿子说:你只要把书念好就好了,其他的你什么都不用管。她还在养出一个会让另外一个女人气死的男人,有没有?「将加人,先问己」。那很多人为什么对媳妇比较严苛?因为她也是熬过来的,可能这个婆婆也对她不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所以我们曾经穷过,应该看到穷人要倍加的关怀才对!
「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一般有一些男生娶了老婆以后,谁说的话算?所以这个态度有待商榷,因为这太亲了以后就会意气用事,对於他的做法利弊得失很可能都看不清楚。假如听了老婆的话疏远了父母,他的败相已露。因为他的孩子必然学不到孝道。那他这一生再怎么努力,到最后可能是白忙一场。所以不要用感情来经营人生,往往都会太偏颇。要用什么?理智来对应。
那现在又常常说什么IQ、什么EQ、什么CQ,还有HQ。这外国的东西,他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怎么样?他不复杂他没有版权可以拿。所以其实很多的道理只有一个,讲成很多个,我们都不知道要往哪个方向抓回来。什么是EQ?Daniel Goleman写的EQ。什么是EQ?叫情商是吧?情商。IQ叫什么?智商。这两个怎么分?会讲甜言蜜语叫情商,是不是?那什么叫智商?智力很好叫智商。这两个东西是两个吗?比方说有一个男人:我很理智,我要努力赚钱,所以没什么时间陪儿子,我要睡在公司。有没有理智?有没有?拍著胸脯,我是要为了家庭打拼。好像听起来很有理智。这哪是理智?理智应该是可以让人生全面发展。你说这个人感情很丰富,疼儿子疼得要命,什么事都不让儿子做,这样叫情商吗?爱之足以害之。你的情当中没有智,那叫滥情;你的智当中没有情,那叫什么?那叫薄情。很多企业家事业做得很大,妻子儿女去哪?连妻子跟他say bye-bye,他都搞不清楚妻子为什么走了,有没有这种人?因为妻子觉得跟他讲讲不通。
所以什么是情?什么是智?有真情者必有真智,有真智者必有真情,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所以明明是一个真实的真心,把它讲得那么多,让我们都不知道往哪一条线拉上去。所以卢叔叔他每一个礼拜再怎么忙,他都坚持礼拜天一定陪家里的人吃饭。请问是情商还是智商?对!因为对妻子儿女有真感情、有真理智,他才能够排除万难来经营他的家庭。所以我们学习圣贤的这一些道理,这一些做人的态度,才叫真情、真义、真智来过一生。诸位朋友,你觉得我情商好还是智商好?所以我们不要再,还是「依法不依人」,好好的跟著《弟子规》、跟著四书学习,不要再钻到这些专有名词去,会跳不出来。「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有这一分理智去体谅别人的感受,就不会强加於人。
周泳杉老师解读: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在這裡,在這三條對人的愛心,那種滿滿的愛心怎麼樣保持不退?第一條「養廉」。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服務別人,那種熱誠、那種恭敬心、那種關懷,那是初發心非常的勇猛。可是服務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別人也知道這個人是善人,這個人是好人,於是乎就給你表揚,就給你供養,結果表揚多了、供養多了怎麼樣?退轉了。他退轉來自於哪裡?貪念起來了。所以怎麼保持?第一條養廉,儉以養廉。養廉怎麼做?節儉。不管我們幫助的人有多少,不管我們做的事有多少,最終不忘初心,還是過著物質生活最基礎的水平,這要養廉。所以『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付出的不要計較,可是接受社會大眾,我們怎麼樣?我們要知道節制,我們要知道怎麼樣把它轉化掉。才不至於在行善的過程當中,在服務社會大眾的過程當中,被這些讚歎、被這些名利給沖昏了腦袋,這樣才能真正的汎愛眾,大眾對我們的信心才能真正的長養起來。所以重要養廉,這是保任要道第一個,一定要過著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享受,不要再追求了。再來別人給的肯定要適時的怎麼樣?把它轉化,這不是我的功勞。為什麼不是我的功勞?是我應該要做的。
下面這裡講的「仁恕」,『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他為什麼保持得住?他有真正的仁愛之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是兩個聖人的心境。你看人飢己飢是誰?后稷。后稷他教導人民種稻穀,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人家飢餓,就像自己飢餓一樣。而大禹王為什麼治水?他看到人家溺在水裡面,就像自己溺在水裡面一樣,人溺己溺,你看這是仁愛之心,這是恕道。所以人有這個不忍人之心,他的慈悲心就保住了,怎麼保住?要養自己恕道的心,隨時隨地的換位思考,隨時隨地的替別人著想。所以這一條重要,這一條就是孔老夫子學術思想入門的基礎,因為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夫子,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一言是什麼?一言是一個字。譬如說我們講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有沒有?那個言代表字數。老子的《道德經》叫五千言,五千個字,所以一言就是一個字。這不是平常人可以問的問題,子貢才問得出來。再來,子貢也不會隨便問,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孔老夫子沒有人有能力答,這是真的,子貢也不是隨便問。孔老夫子跟他講「其恕乎」,一個字恕,就是恕,這個人一生都可以去做,而且可以圓滿證到聖人的這個地位。孔老夫子告訴他恕,就是恕。而孔老夫子自己做個註解,什麼註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老夫子親自為恕做的註解,這在《論語》裡面記載,就是這一條保任。我們對一切大眾的愛怎麼保持下去?養自己的恕道,時時刻刻養這個恕道,終身行之者,終身把它行下去就是這個,這重要!
第三條『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報本」,這一條是保持初發心,非常重要的心境,念恩。念誰的恩?念大眾之恩、念老師之恩、念國家之恩、念父母之恩,念這四種恩德。人真的把這四種恩德都放在心上的時候,末學告訴大家,這個人不愛別人他都做不到,他一定愛,而且他普愛,他真能普愛。那為什麼我們生不起來?愛別人的心為什麼生不起來?念恩的態度不夠,就對這四種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我們提不起來,沒有提起來。所以這個保任要道重要,沒有這三條保不了,汎愛眾的態度保持不住,保持不住他就退轉,退轉入道就沒有機會。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是一条黄金法则,每个宗教都有这么一条教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别人加给我们,我们也不能用这个东西加给别人。这东西包括物品、事情、言语等。你不喜欢人家批评你,骂你,那你就少骂人家,少批评人家;你不希望别人拿你的钱,你就要止贪,不偷盗;不希望自己的身体有病,那要懂得戒杀放生,因为你不伤害众生,你自己才有好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一条作为黄金法则。要知道我所加给别人的总是会有因果,英文讲“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你给出去的,它将来又回到你身上。)所以你自己先问问自己,假如这个事情到我身上了,我好不好受?我希望好受的,我就多给人家。比如,多布施财,人家得了财高兴,他能够解决生活问题,将来我也能够得财富,这都有因缘果报在里面,并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它是一个真理。《太上感应篇》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像影子跟着身体一样,它会跟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