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恩欲报,怨欲忘』。这个「恩欲报」,其实当一个人能念念不忘恩德,不忘父母、不忘师长、不忘众人对他的恩德,他的精神生活一定非常充实。所以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体认到自己的价值,施比受更有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你看我们许哲居士已经一百零六岁了,我曾经见过她本人,在高雄的时候,她笑起来真的跟婴儿没什么两样,真是一片赤子之心。「恩欲报,怨欲忘」,所以她时时想著可以帮助别人,这是活在爱人的世界里。
  当一个人能处处念恩,他就活在报恩的这种心境之中。当人在报恩的时候,他的内心会觉得非常充实。像我这一年多来也走了这么多地方,终於也有一点欣慰,觉得自己这一生很幸运,能够跟著杨老师,跟著卢叔叔,跟著我的师长,跟著古圣先贤的教诲,我是很幸运的人,所以也希望做一点事能够让他们欢喜。这一年多来,虽然看起来很忙碌,但是整个精神状况反而是愈来愈好,所以活在感恩当中确实不一样。当回首来时路,觉得还有这么一点充实的感觉。
  我记得杨老师有一次包了一个小红包给我,上面写著:蔡老师,你辛苦了。我看了以后,当场眼泪都掉下来。因为这一生能够有这么幸运,能够走向中国文化的推广这一条路,也是杨老师成就的。而在这一路上,虽然她没有在我的身旁,但是都是点点滴滴给我提携照顾。假如没有杨老师狠心把我放在海口,我就没有这种历练的机会。而且因为老师已经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所以很多事情都是她运筹帷幄,把很多的前期发展的愿景都规划好,我只是做一个教学的工作而已。而往后的这个安排,杨老师也是处处替我们这些晚辈著想。所以我们能够就是跟随这一些善知识学习,这些恩德要念念不忘。那回报这一些长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依教奉行。所以我送卢叔叔礼物,他可能也不缺,最重要的他能够看到我们这些晚辈,能够听从他的教诲去立身行道,将是带给他最大的安慰。所以我们要时时念父母之恩,时时念师长之恩,时时要念几千年来我们的圣贤之恩。
  所以每一次我在看《德育故事》,都看到哭得止不下来,就好像这一位圣哲人把我的心光点亮。那一天我在看著祖逖带著他所有的这些亲党一起去避难,几百个人他都照顾,然后自己都是徒步在走,这些车马统统都让给他人。做到让他乡里这些长者都说:我们虽然年纪这么大了,但是在晚年还可以遇到他,遇到这个再世父母,死都无憾。我看到这里相当感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就是爱、就是关怀。当我们肯追随这些圣哲人,相信也会演出像祖逖这样的好戏。所以圣哲人点亮我们的心光,我们一定要起而效法他们。
  「恩欲报,怨欲忘」。人与人难免会发生冲突,但是我们之前也有说到「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也是没学过做人才会跟我们发生冲突。那还是要先反省自己,假如自己没有错,要进一步包容别人。那你总不能把别人的过失放在自己心上,那是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放在什么?自己最清澈的心灵,那是很傻的事。所以当我们肯原谅别人,其实就是原谅了自己。当你把别人的过失每天都放在心上,那可不好受。所以要能够「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对於已经发生的这些冲突,我们不要放在心上,因为当你把这个怨放在心上,对方能不能感觉到?能不能?可不可以?可以。你看当你有怨气的时候,会不会表现在眼睛?表情?一定会的。「诚於中,形於外」,那心不诚,当然也会表现在外在。所以当这个怨你放不下,两个人的关系一定会愈来愈疏远,这样也不好;毕竟可能要朝夕相处,或者是常常在公司里都还要相见。所以当两个人不能彼此接纳,很可能又要影响一个家、影响一个团体的和谐,那又何苦来哉?
  我有一个长辈,因为他很有才华,所以公司里面很多的事都会拜托他做。因为表现得特别好,很多的这些奖励都到他身上来,就会造成其他这些同事的嫉妒。那我这一个长辈就说:给人家嫉妒是光荣的,因为有本事才会被人家嫉妒,所以不需要生气。接著他又说到:有一个朋友就是批评他特别严重,但是他也没有放在心上。结果后来这个朋友有一件事没有人要帮他,刚好我这个长辈又有这个能力,所以就主动去帮忙他。结果这个动作一做出来,对方怎么样?很惭愧,惭愧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后来他们两个就变成好朋友,「冤家宜解不宜结」。而且真正交往之后,才了解到一个人常常会批评别人,就是内心不平。那他的心为什么会不平?因为可能成长过程或者现在的家庭让他的心无法平息,都是内心有很多苦没有好好的处理掉。所以藉由我这个长辈不跟他一般见识,又主动帮忙他,这一分情义就化开这个瓶颈,进一步又可以在思想观念当中引导他、帮助他。
  所以我们有缘千里来相会,不管善缘恶缘,只要我们的心保持平等、保持慈悲,相信纵使是恶缘也会转成善缘。所以要做到「怨亲平等」。真做到怨亲平等,才会让人打从心里佩服。我们看这一句成语,谁排前面?怨,怨亲平等,所以要扩宽心量。「恩欲报,怨欲忘」。其实我们很多的执著只要转一个念,当场从执著就变成智慧,所以人要会转念。所以我们要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炼了我们的心智;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
  我们来想一想,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时候在什么时候?逆境。所以感谢伤害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磨炼我们的心智;感谢欺骗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增进了我们的见识,俗话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感谢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们强化了我们的能力;感谢遗弃我们的人,因为他们教导我们应该独立。你人生能靠谁靠到终老?不可能!这个「靠」不是肉体上的靠,一个人要有心智的成长,你的一生最重要要靠的是自己的真实智慧。所以感谢斥责我们的人、骂我们的人,因为他增加了我们的定慧。所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只是父母,所有的人当他们对我们斥责的时候,我们都能虚心洗耳恭听,你在这当下道德学问都在提升。
  所以当一个人转一个念,所有的烦恼都可能变成智慧。也由於你能转得过来,这些伤害、欺骗,这一些绊倒你的人,会突然对你怎么样?很惊讶,进一步又对你很佩服,人的修养可以到这样,你到底跟谁学的?那你《弟子规》又可以介绍出去了。所以我们要让圣贤人的脸上贴金!可不能撑不过去,还是跟他一般见识,到最后对方又说:还说学什么弟子规?那就麻烦了。所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报怨短」不是真去报,是把这个怨恨的念头要赶快转过来。「报恩长」,这个长不是时间,是指长长久久。哪有报父母恩报得完的,哪有师长恩报得完的,我们对於这些恩德都要抱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有没有突然放光明?因为我高中就放过两次光明,跟诸位讲过了?第一次就是听到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突然闪了光明,差不多五到十秒钟,继续又开始昏沈,因为我对文言文都没开窍;又在读《出师表》的时候,突然看到孔明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突然又放了光明。但是光明要能够持续才行,所以遇到圣教不要再当面错过。我可不再错过了,错过很难受,一绕回来十多年。虽然那时候才十几岁,但是十几岁的年轻人还会「为赋新词强说愁」,还会抓一大堆很痛苦的感受。因为不明理,所以唱著那些情歌也唱得痛苦万分,没人指导,把这么好的青春都浪费掉。
  所以人都有因缘,跟这些圣哲人也是很深的缘。所以我就跟朋友讲,我说假如有前世,我一定是帮孔明端饭的那个士兵,因为看到丞相愈吃愈少,所以就特别心痛。因为我在看《三国演义》,看到孔明在那里笔都拿不稳了,士兵端饭给他吃,他都不吃,我看到那一幕痛哭流涕。所以圣哲人用他的真诚演出这些好戏,我们一定好好跟他们效法。所以报恩长。因为就是有这一些恩德,才能够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这么样美好的方向。只要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所以抱持著这样的态度,我们会尽心尽力尽我们的本分,让这些对我们有恩之人都能欢喜看到我们的成长,我们的人生。

 


 
  周泳杉老师解读: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
  在這裡,在這三條對人的愛心,那種滿滿的愛心怎麼樣保持不退?第一條「養廉」。換句話說,我們剛開始服務別人,那種熱誠、那種恭敬心、那種關懷,那是初發心非常的勇猛。可是服務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別人也知道這個人是善人,這個人是好人,於是乎就給你表揚,就給你供養,結果表揚多了、供養多了怎麼樣?退轉了。他退轉來自於哪裡?貪念起來了。所以怎麼保持?第一條養廉,儉以養廉。養廉怎麼做?節儉。不管我們幫助的人有多少,不管我們做的事有多少,最終不忘初心,還是過著物質生活最基礎的水平,這要養廉。所以『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付出的不要計較,可是接受社會大眾,我們怎麼樣?我們要知道節制,我們要知道怎麼樣把它轉化掉。才不至於在行善的過程當中,在服務社會大眾的過程當中,被這些讚歎、被這些名利給沖昏了腦袋,這樣才能真正的汎愛眾,大眾對我們的信心才能真正的長養起來。所以重要養廉,這是保任要道第一個,一定要過著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享受,不要再追求了。再來別人給的肯定要適時的怎麼樣?把它轉化,這不是我的功勞。為什麼不是我的功勞?是我應該要做的。
  下面這裡講的「仁恕」,『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他為什麼保持得住?他有真正的仁愛之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這是兩個聖人的心境。你看人飢己飢是誰?后稷。后稷他教導人民種稻穀,為什麼?因為他看到人家飢餓,就像自己飢餓一樣。而大禹王為什麼治水?他看到人家溺在水裡面,就像自己溺在水裡面一樣,人溺己溺,你看這是仁愛之心,這是恕道。所以人有這個不忍人之心,他的慈悲心就保住了,怎麼保住?要養自己恕道的心,隨時隨地的換位思考,隨時隨地的替別人著想。所以這一條重要,這一條就是孔老夫子學術思想入門的基礎,因為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曾經問夫子,他說「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一言是什麼?一言是一個字。譬如說我們講五言絕句、七言絕句有沒有?那個言代表字數。老子的《道德經》叫五千言,五千個字,所以一言就是一個字。這不是平常人可以問的問題,子貢才問得出來。再來,子貢也不會隨便問,為什麼?因為這個問題不是孔老夫子沒有人有能力答,這是真的,子貢也不是隨便問。孔老夫子跟他講「其恕乎」,一個字恕,就是恕,這個人一生都可以去做,而且可以圓滿證到聖人的這個地位。孔老夫子告訴他恕,就是恕。而孔老夫子自己做個註解,什麼註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老夫子親自為恕做的註解,這在《論語》裡面記載,就是這一條保任。我們對一切大眾的愛怎麼保持下去?養自己的恕道,時時刻刻養這個恕道,終身行之者,終身把它行下去就是這個,這重要!
  第三條『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報本」,這一條是保持初發心,非常重要的心境,念恩。念誰的恩?念大眾之恩、念老師之恩、念國家之恩、念父母之恩,念這四種恩德。人真的把這四種恩德都放在心上的時候,末學告訴大家,這個人不愛別人他都做不到,他一定愛,而且他普愛,他真能普愛。那為什麼我們生不起來?愛別人的心為什麼生不起來?念恩的態度不夠,就對這四種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我們提不起來,沒有提起來。所以這個保任要道重要,沒有這三條保不了,汎愛眾的態度保持不住,保持不住他就退轉,退轉入道就沒有機會。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里是讲,别人的恩要常常记在心里,知恩报恩。古人讲: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对怨恨呢?别人对不起我,那我应该把它忘掉,不要放在心上。“报怨短,报恩长”,这个短长我们要做到极处,短,越短越好,我们报怨,心里面对他有不平,有怨恨,念头刚起一刹那,我们就要把它压下去,只在一念之间,不能让它长期的存在。所以要放下自己内心对一切人的冲突、怨恨,当我们放下一切冲突怨恨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原来天地这么美好,心境会放开,真是“退一步,海阔天空”。
  别人对我有恩,我要长长久久地放在心里,一生一世不忘记。当别人对我有怨恨的时候,我们问,这真的是怨恨吗?其实不然,我觉得他对我有怨,那就真的对我有怨了,但是我念头一转,他怨我的时候,正是成就我的时候,我们前面说过,福是逆着加的,对逆来的,你能够顺受,就有福。
  老法师一生受过不少的毁谤和排挤,可是他常常存着感恩之心,对任何人没有怨恨。他曾经写过这么一段话:“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哪怕在逆境、逆缘当中,老法师都常怀感恩之心。心里没有怨,所谓仁者无敌,真正仁慈的人心里绝对不会有敌人,没有怨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