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详解

  蔡礼旭老师解读: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现在求学问也有一个很大的忌讳,但是现在人都很贪多,好像觉得多就一定好。那不见得,因为多就会乱。所以在《礼记.学记》里面有提到一句教诲「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一次让他学一大堆东西,也没有顾虑到他有没有囫囵吞枣,到最后一定会学不好,甚至於会觉得不想再学了。你看现在很多孩子一学三、四个才艺,到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厌学。所以学东西、求学问甚至於求世间的技能都要专而不能杂。
  所以杨老师学一个书法学了四十一年,杨老师教书法光是「永字八法」那个第一个点一定要让孩子点几千点,才可以再下一个动作。现在的书法家是不是这样教?很多书法界的说:你只要来学三个月,保证你能得奖。要不要去?我们要冷静!他是用什么心境学艺术?急功好利。我们的书法是拿来修身养性,是心法。所以一开始用这样的态度让孩子学都是功利,铁定跟艺术背道而驰,所以确确实实我们要给孩子正确的引导。所以艺术当中,当这一个点能够把它点好,他的耐心、他的毅力就在这个过程磨出来。他每一个基本功都能够扎得很扎实,一个人基础好了再求发展才不会败丧下来;假如基础没扎好,发展的愈快愈怎么样?愈危险。
  所以杨老师虽然学了书法,而在这个学书法的过程,她懂得了每一个字都有结构,怎么样才看起来非常工整。由这样的态度,当她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提起这种观照能力,事情要怎么安排,看起来才不会乱掉。还有在写书法当中,她的定力怎么样?成就了。而当定力成就了,她对人还有处理事情就能够有条不紊。所以学艺术终究的目的还在提升道德修养。所以孔夫子才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而游於艺也不离修道德,也不离养一个好的心性。那当杨老师再去学其他的艺术,比方说学国画、学篆刻,因为她已经在书法里面对於艺术有很高的敏感度,所以学其他的艺术速度都比别人快很多,甚至於学电脑也很快。因为那个定力、那种耐力已经养成锲而不舍,今天不把它搞懂就不去睡觉,所以杨老师的电脑也进步很快。我们这些年轻人跟在她旁边都觉得相对失色,有这样的长者鞭策我们。所以要专注。
  「方读此,勿慕彼」,学艺能还有读书也如此,要把一本书读好了再读下一本。所谓在宋朝的时候就有提到,赵普跟宋太祖赵匡胤说,他是以半部《论语》就帮他得天下。所以书要不要很多?最重要要掌握纲领,要能好好落实。后来赵普说:接下来我只要再用半部《论语》就可以帮你治天下。所以学习东西切忌,不能贪多,还有不能贪快。你太躁进,那个心根本都很浮动,跟学问不相应。所以曾国藩先生也说到心上不可无书,但是桌上不可多书。你不能听完课以后,知道中国文化很好,把你书柜里面所有的四书、五经统统搬下来,立定志向这一个月统统把它看完,一定会看得很吃力。要掌握纲领,先把哪一本学好?所以「此未终,彼勿起」。
  那很多人他听完之后就说,那我的孩子以后什么经都不用背,就背《弟子规》吗?不是这个意思,《弟子规》不是背的,是要不断重复提醒,要让他扎扎实实的扎根。当他还有在念其他的经典,继续念,《孝经》、《论语》都可以念;但是这种生活教育、德行教育,每一天都要重复提醒他。因为读经是训练定性,而《弟子规》是让他的言语行为能够循规蹈矩。当他循规蹈矩跟这些经典就会暗合道妙。

 


 
  周泳杉老师解读:
  【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這是就方法來給我們講的,告訴我們用什麼方法學習?一心。『心眼口,信皆要』就是一心,不能夠分心。第二條:
  【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
  這是什麼?就學習的境界來說的,告訴我們一門。再來:
  【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這是老實,修正要老實,要勤懇,要戒浮躁,不能夠急躁。最後:
  【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
  這個叫我們斷疑生信,這是「約惑難」。最後「實學規範」,第一條助功,我們求學問,協助我們求學問的態度第一個:
  【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
  「心主定靜」,心展現在我們的環境,環境亂七八糟的,這個人心一定亂七八糟的,所以看他的桌面,看他的房間。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切戒浮躁」,浮躁學不到東西。
  【列典籍。有定處。讀看畢。還原處。】
  「動物歸原」,因為心念是定的,展現出來就是這個。
  【雖有急。卷束齊。有缺壞。就補之。】
  這是主敬跟主誠,「主敬存誠」,對於學習的工具非常的恭敬、非常的誠懇。最後「正修抉擇」,要看什麼書?
  【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正修抉擇」,所以從這裡到前面的這是「堪擬正宗」,這個正宗分。

 

 

  钟茂森博士解读:
  这里讲的读书法里头,要懂得一门深入,长期熏修。读这本书,比如说我们现在学习的《弟子规》,要把它读透,不要读着这个又羡慕那个。“此未终”,这个还没有读完呢,又开始读那卷了。这样子的话,两本书都没有读好,所以书不一定在多,关键要精。曾国藩先生就说过:桌上不可多书。桌面上不能摆太多的书,反正多书你也读不来,多书反而影响你的清净心,你读了这本,看着那本,心就乱了,没有真正在哪一本上功夫下得扎实。“心中不可少书”,读完书就装到心里,这是值得我们效仿的。
  我们学习经教,你看老法师规定我们要学的课程,基础课程:儒家的《弟子规》,道家的《太上感应篇》,佛家的《十善业道经》,这三门基础课程,不多,我们真的在这三门里面扎下牢固根基,那么再加上《无量寿经》,你这一生就成了,往生净土就有把握。
  所以真正会学的人不一定看很多。我在大学里教书,也是用这条来劝我的博士生。跟我做博士论文的,我规定他们,读的书,读的论文不用太多,我给他们指定几部,每一部都念十遍以上,等念通了,再念第二部,他们学的很快,因为方法用得对,这都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