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亲尊师传统教育断恶积善管理之道道义人生古乐鉴赏五伦关系蔡礼旭老师幸福锦囊集弟子规详解戒色方法戒色经验弟子规笔记 展开/收起
首页 / 传统教育 / 文章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四)

  「本之本在父子有亲一字,应知」,根本的根本就是父子有亲,亲是亲爱。教育的目标,第一个是希望这种亲爱永恒保持,不要有变化。第二个目标,是希望把这种亲爱扩大,父子这种亲爱扩大到爱家庭,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亲戚朋友,爱你的邻里乡党。再扩张,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教育,归结到最后就是爱的教育。
  底下这一章是传里面的批注,我们只节录了三段,解释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第一章,「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大,念太):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克明德」就是能明德;「顾諟」就是看此,看天命明德;「克明峻德」,峻是大,能明大德。「能明德,看此天命明德,能明大德」。明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
  《华严经》上讲的,宇宙、生命从哪来的?是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现,唯识能变。自性所现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纯善纯净;十法界、六道是唯识所变,识是妄想分别执着。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
  「明则觉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诸法实相,总不离此明德也」。「又是本善义」,明德就是本善,纯净纯善,「一切依正共同一法身也,自觉也」,明明德是自觉。自觉之后一定要知道觉他,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相传,我们今天接受过来,依教奉行,得到教诲的利益。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把这个圣教发扬光大,要推动圣贤教育。
  现在要不做,再过五年之后,想做都不可能了,那就是迷失的太久了,太远了。现在做还行!我们办《弟子规》的讲座、经典讲座,听的人还能生欢喜心,还能接受,有不少人痛哭流涕,忏悔,许多外国人听了之后说,做人应该要像这样。证明了人性本善,所以这种教学,要尽一切的努力,向全世界去推广。
  联合国有六种国际官方语言,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罗斯文,我们这些教学的科目都要翻成这六种语言,利用网络、卫星电视,向全世界传播。我劝导联合国,少开会,多上课,因为上课真正受到好处。所以我们才想到办学校,培养一批弘扬伦理道德的年轻人。现在响应的人有,这些真正发心的,一定不是凡人,一定不求名利,生活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够了。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传道、解惑、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学的空间非常广大。
  我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岁就把工作辞掉了,专门教学,一生快乐无比。你们为家庭、为事业,许多的忧虑、烦恼、牵挂,我都没有,我比你们活得幸福,活得快乐。什么都放下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
  第二段「日新、新民、维新,无所不用其极」。这一章是讲利他,就是自明,这个明就是自觉,自明而后觉他。「自明,智也」,「觉他,仁也,智则学不厌,仁则教不倦」。夫子如是,释迦亦复如是,历代祖师大德都是如是,永远不断地在学、在教。「既仁且智,止于至善矣」,我们要把心永远放在学,放在教,放在自利利他上。
  「无所不用其极」,「极」是讲「大用无方」,佛家讲「契机契理之谓也」。「佛曰,无量法门,应以何法教化众生,令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即为之现何身说何法,故无有一定身分,无有定法可说,谓之无所不用其极,新民就是觉悟之民矣」!新民就是亲民,你亲爱他,要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日新又新,才是真正爱他。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方法没有一定,佛法讲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没有一定的身分,没有一定的教学法,随时、随处、随人、随事,千变万化。
  末后一段,「于止,知其所止」,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讲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明德、亲民,我们要把心定在止于明德、止于亲民这上面。佛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牟尼佛的心止在自行化他上。这一章里面,引《诗经.大雅》说,「德学深渊的周文王,继古圣先王之学养」,学问修养,「而诚敬光大之」,用诚敬的心行,把古圣先贤的教学发扬光大。
  「显安其所止也」,周文王他的心安在哪里?他止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文所说所演,一言以蔽之,曰,一个人应该发善心行善事也」,一个人(就是做人)应该要发善心、行善事,心善、言善、行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这两句话教导我们,无论是君子、小人,依照圣贤教诲去做,亲爱父母,亲爱一切大众,「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君子学会尊贤,学会爱人,小人也受到圣贤福荫的庇护,他能够过到安乐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利益,对于圣贤的教育彼此感恩不忘。这个批注就是批注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节录自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文件名:28-20-01)